台灣位處於西太平洋颱風帶及環太平洋地震帶,是為高災害風險的國家,加上人為對自然環境的不當使用與任意破壞,使得重大災情屢屢發生,如颱風、梅雨、地震等,造成許多寶貴的生命與資產相繼損失;同時間,工商業迅速興起及各種建設不斷地開發,隨著都市化的發展與變遷,人口及產業紛紛向都市集中,因此使得人為災害發生的頻率隨之增高,例如:環境中因工業排放的各類毒性化學物質產生、化學物儲存或運輸不當而產生的火災和爆炸等,不論是何種災害類型,對廣大民眾而言,都是恐懼不安的來源,然而,面對未來複合型的災害特性、規模與複雜程度,政府是否能有效防範災害、迅速搶救控制災情及資源整合,已成為人民對政府最殷切的盼望和當前災害防救最重要的任務。
提升地方政府推動防災工作之能力
進行災害潛勢調查、運用與更新防災地圖、公所地區災害防救災計畫,建立各項工作推動機制;辦理教育訓練和講習,提高相關人員能力,藉此提升地方政府推動防災工作的能力;辦理觀摩活動,強化自身之防災知識。
利用潛勢模擬、現地勘查、歷史災情資料蒐集等方式確認轄內災害潛勢及風險。災害潛勢調查工作有助於確認高風險地區,以推動及建立對應措施。
(111年更新)
(111年更新)
(統計至11月2日)
(統計至11月2日)
(統計至11月2日)
辦理各項災害防救相關教育訓練,以持續培育與提升防救災業務人員專業素養。
配合高雄市災害應變中心之開設,由協力團隊派員進駐並提供災情預判,並將提供之預判資料彙整,於應變中心撤除後建檔成災害日誌。
強化地區災害韌性
透過情境模擬,想定地震災害可能的狀況,由市府主辦市級議題式無腳本桌上型兵棋推演,由協力團隊設定腳本撰擬並規劃協調會,以多個議題的形式來推演面臨此種災害情況下如何因應,藉此檢視資源是否充足,並於推演後辦理座談會,邀集各局處與專家學者進行檢討,針對各議題中所面臨的問題討論各種因應對策,並制定分期執行期程。
韌性社區之推動,一方面在於災害防救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學習,另一方面講求如何建立一個強而有力、具備社區意識、願意參與防救災工作的社區。
協助市府與區公所內之防救災資源定期更新並建置書面清冊,並配合防救災資訊平台建置工作項目建檔並於執行年度中協助更新資料庫,以供防災工作使用。
促進民眾參與防救災工作
從基層紮根災害防救工作,建立民眾居安思危的意識,唯有民眾具備成熟且健全的防災知識,時時保有避災及自主離災的觀念,才能夠因應極端氣候所帶來之影響,本團隊推廣落實全民防災的觀念,提升民眾自主防救災的意識與能力。
109年已規劃完成防災手冊內容並蒐集相關資料,將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災害的類型及應變之道,以圖文並茂、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市民在災害來臨時能處變不驚並採取必要的措施,將傷害程度降至最低。
以在地企業為主,篩選有意願之民間企業或廠商參與防災工作,使企業參與在地村里與社區防災工作,藉由各種合作的方式促使其投入資源來協助,使雙方互蒙其利。
其他災害防救相關工作
大規模災害的防救工作涉及面向十分廣闊、項目極其繁多,而災害的緊急應變及救災工作也必須在災害發生後最短時間內進行,因此,有關災害防救與緊急應變之救災相關法規的完備與否、作業程序是否周詳可行及能否因應不同之災害情況,將成為災害防救工作之重要課題。本工作項目依據高雄市地區災害特性,劃設災害程度與災害等級區分,與防救災業務單位充分研討,並依災害時序編定各應變編組防救任務之標準作業程序,其中特別注意納入各式相關作業表單及附件,以增進應變作業效能。
透過國際災情來探討相關作為,進一步預防災害帶來的危害,每月蒐集國際相關制度法規,歷年發生之國際重大災例,並分析致災原因、影響程度及處置方式,每年產製一冊國際重大災例分析報告書。
© 2022